宋玉,1959年生,畢業于遼寧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現居丹東。
參展經歷:
2005年遼寧省美術大賽,國畫《向往》獲金獎;
2006年遼寧省美術大賽,國畫《蘆雁圖》獲一等獎;
2008年遼寧省美術大賽,國畫《斑斕的秋色》獲三等獎;
2009年全國勞動系統美術大賽,國畫《荷塘雁影》獲三等獎。
從油畫到國畫,難舍童年情結
寬敞的工作室里,除去一張大書桌用于作畫,最引人注意的,是面用于創作大幅畫的白墻,由于多次作畫,墻面已痕跡斑駁。
在宋玉的記憶里,老家山東的高粱地,就如同后來電影《紅高粱》中描繪的場景一般,豐收季節,滿眼盡是耀眼如火、顆粒飽滿的紅高粱。宋玉的爺爺擅習書畫,在青島開過書畫店,父親工作之余也時常寫寫畫畫。那時宋玉年紀尚小,偶爾扯來白紙,涂涂抹抹。
雖喜愛國畫,但宋玉拜的師卻是位油畫家。未讀大學時的宋玉只是把繪畫當做興趣,直到2003年在參加工作20年后,他重新撿起畫筆時,決定放棄油畫。他更喜歡宣紙鋪開、揮毫潑墨的快意和灑脫。
確立創作風格,就要在眾多國畫素材中選擇自己所追求、適合自己的創作對象。
在意境表現上,素材要滿足色彩的表達和視覺效果;在情感傳達上,對象要積極、充滿能量,給人以希望、鼓舞。
基于此,在宋玉的創作題材中,多為蓬勃向上的向日葵,忠貞不渝被稱作“五德之禽”的大雁,“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以及被譽為中國農耕文化符號的作物——高粱。
選擇以高粱為主的創作素材,首先是源于宋玉數十年來,對兒時記憶、對家鄉的無比懷念與熱愛。
宋玉回憶,童年家里清貧,和許多鄉里鄉親一樣,他家平日里大多以高粱米作為主食,比如做成高粱米稀粥,或煮熟后過冷水,做成高粱水飯等。人過中年,宋玉為了健康,又常吃高粱米,至此和高粱有了不解之緣。
其次,便是高粱背后所代表的寶貴的精神品質——濟世救人。據史料記載,高粱在我國的種植歷史已有千年,生性耐貧瘠,不怕旱澇,遇到荒年又能救人一命。宋玉認為,這種精神很值得表現。而高粱又是我國白酒釀造的重要食材,秸稈可編織掃帚、籃子等生活用品,可謂全身都是寶。
再者,在表現形式上,高粱桿長而高、葉寬、穗紅,成熟時,果實深紅如同天降紅云。紅色在我國又有著吉祥如意、幸福喜慶的寓意。如果能將上述意象綜合表現在畫紙上,可呈現出一定的視覺沖擊力,帶給觀者不同的觀賞效果。
從傳統到創新,延續高粱畫生命力
要挑戰紅高粱這個題材,留給宋玉的創作空間是巨大的,難度同樣也是巨大的。
高粱有著出苗、拔節、結穗等不同生長階段以及搖擺、彎腰、倒伏等不同姿態。即使是長出高粱穗,不同時期,同一棵高粱,其紅色也多有差異。
為畫好心目中的高粱,宋玉把創作規劃為多個階段,這一過程中,他收獲了許多驚喜,也遭遇了不少的挑戰。
畫什么,就要像什么,想要相像,先得“懂”。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物構成豐富,高粱米早已不再是主食中的必需品。相對地,種植規模也日益縮小,特別是在丹東地區,高粱地分布零散。
為能有更多機會觀察高粱,宋玉想到了一個辦法。
妻子潘盈君在丹東市兒童勵志會做志愿者,時常要去偏遠地區看望家境貧困、品學兼優的少年兒童。每次妻子提到要下鄉,宋玉就拿著相機同去,一邊參加志愿者活動,一邊抽空到田間地頭轉一轉,尋找取材機會。
“碰運氣”很難,每看到一處高粱地,宋玉都激動不已?;爻搪飞?,若聽說他處也有高粱地,宋玉家也不回,直奔過去拍照取材,多年來,從未間斷。
正是如此,宋玉記錄下了高粱不同生長階段的千姿百態,成為他創作的重要素材。
他發現,這些圖片中的高粱,有挺拔高聳的,有被穗頭壓彎了腰的;剛抽穗時的高粱是淺綠色的,然后開始泛著淺紅色、深紅色,最終逐漸過渡到近似紫紅色……
大量實地拍攝的高粱照片,成為宋玉創作高粱畫的主要參考素材。
除去所見,宋玉還通過收集資料來解決素材不足的問題。
十幾年來,有關高粱的圖片和以高粱地為拍攝背景的紀錄片、新聞片、影視劇等素材,他都精心整理,增加儲備,擴大創作視野。
“懂”了高粱的模樣,接著就是如何做到“像而不俗”。同是紅高粱,不同色度、不同層次的紅差距很大。
經過無數次的調配、上紙試色,如今,宋玉摸索出了一套調色手法。
先是用墨作為高粱葉片和高粱穗底色,接著便是不同階段的高粱紅色,比如用胭脂、赭紅可調出一種紅,再用赭紅、大紅、朱砂,可以調出一種近似“中國紅”的紅色等,通過淡紅、殷紅等紅色,讓“高粱紅”變得更靈動,更與眾不同。
2003年初期嘗試時,宋玉便產生了一種思考——是嚴格按照中國畫“留白之美”的形式,還是要加以創造和變化。
宋玉比對了大量介紹西方繪畫構圖、色彩調配的書籍,認為創作高粱國畫,既應有濃郁的傳統國畫風格,又要借高粱不同時期的變化,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視覺色彩。
從單一到多元,傳統題材煥發生機
宋玉認為,中國畫學習應該分為三步——臨摹、寫生、創作。而作為一個畫家,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自己的創意,用創新延續傳統繪畫的生命力。
同樣,向日葵創作,宋玉也采用了這樣的創作思維和手法。他筆下的向日葵、高粱、鴻雁圖等,既有濃厚的傳統風格,又有喜聞樂見的民俗畫作,還不乏用色大膽、挑戰滿構圖的作品。
為傳統國畫作品注入創新元素,尤其要注重“用法用量”,而不能一味奔著創新而去,脫離了作為基底的傳統藝術手法。
比如高粱畫,宋玉在繪制過程中追求“書法用筆”,即注重用墨調色,創作時,高粱桿和穗頭雖然嘗試采用多元配色,但高粱葉片基本以濃淡墨色繪制,只有在表達多層次高粱地等場景時適當采用綠色繪制葉片。
除去宣紙繪畫,多年來,宋玉也把部分時間留在了陶瓷畫創作上(在陶瓷制品上作畫)。
無論是陶瓷釉上彩還是釉下彩創作,宋玉都在不斷進行嘗試,特別是在泥胎上作畫的釉下彩手法,在粗燒的胎上繪制,再進行燒制,不僅泥胎本身很容易破碎,配好的顏色在胎的表面流動性也很強,不易著色。
經過反復試驗,如今,宋玉可較為熟練地進行制作,燦爛的向日葵花叢、火紅的高粱地、淡雅的花鳥蟲魚在一只只白瓷、青花瓷瓶上栩栩如生,散發著光彩。
未來,宋玉還計劃通過版畫形式表現高粱主題,更希望有機會,能夠舉辦一場由版畫、國畫、瓷瓶畫作品等形式組成的綜合展,為這一目標,他還要不斷嘗試和學習,持續積累素材。
多年來,之所以能堅持創作高粱畫、向日葵畫等國畫作品,宋玉內心其實有自己的一個小目標,就是希望通過畫,喚起更多人對鄉村、對自然的情結,更希望激起更多業內同行特別是更多年輕創作者的藝術激情。
宋玉說,高粱畫所表達出的是自己的一個藝術符號,無論是參與展覽,還是贈送親友,抑或自己留作紀念,他都想借此把在藝術道路上求知探索的過程,保存下來并傳遞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