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經國家氣候中心專家評審,丹東市以宜居氣候稟賦優越,氣候宜居評價指標優良率高,氣候環境符合國家氣候標志相關評價標準,被授予“中國氣候宜居市”國家氣候標志。
好事成雙。今年4月,省生態環境廳發布的我省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通告中,丹東市達標天數比例、PM2.5濃度、地表水環境質量均排名全省第一。
說起丹東的環境,丹東人總是很驕傲。當然,丹東有驕傲的資本:2020年,全年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29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350天,優良比例95.6%。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和優良天數同比改善位列全省前茅,超額完成省考核指標。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市669個行政村生活垃圾處置體系100%全覆蓋。全市384家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設施配套率達到100%。這一年,455項污染防治攻堅戰任務全部按期完成。
鞏固污染防治成果,不斷提升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丹東人靠的不是“吃老本”。2018年以來,丹東市委、市政府把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行動,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扎實開展了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戰役,項目化、清單化、工程化推進污染防治工作,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各項決策部署在丹東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守護天空蔚藍,丹東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三年來,丹東市淘汰燃煤鍋爐285臺,完成52臺20噸及以上燃煤鍋爐特別排放限值改造任務,完成市區內平房區2800臺散煤小鍋爐改造。截至2020年底,丹東市總清潔取暖率76%,全市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90.3%,城市建成區機械化清掃率88.4%,完成生產礦山治理任務面積670畝,治理“散亂污”企業35家、重點行業企業17家、菱鎂企業24家;完成揮發性有機物專項整治和綜合治理企業18家。
呵護碧水清波,丹東治管并行。三年來,全市完成45個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污染隱患整治工作,完成鴨綠江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馬市島生活面源污染治理,完成5個“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勘界立標工作,完成花園河、白房河、五道河、九道河、北部山區截洪溝截污管線與清淤工程。同時,嚴格落實“河長制”,全市所有河流均設置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定期開展巡河行動,積極推進河湖“清四亂”及河湖垃圾清理專項行動。嚴格落實圍填海管控,排查出黃海入海排污口840個,溯源、監測、整治排污口26個,完成3家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綜合治理,已完成藍色海灣修復項目年度目標。2020年,丹東8個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比例年均值100%,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2.9%,均優于國家考核要求。
丹東市還將加強土壤污染防治、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列入污染防治攻堅重點,完成兩批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12家,完成25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在此基礎上,丹東市積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2019年11月,鳳城市大梨樹村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國家第三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020年12月,寬甸滿族自治縣河口村被省生態環境廳命名為遼寧省省級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丹東市委、市政府在“十四五”規劃中確定打造綠色發展、美麗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未來5年,丹東市將繼續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全面展現“最美邊境”新畫卷,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又一場以協同降碳減污為總抓手,圍繞“提氣、降碳、強生態,增水、固土、防風險”的污染防治攻堅戰,將陸續展開。
本報記者 戚文
?